Skip to content
首頁 » [客座] 烏干達天空下 (捌) – 9/16 上學之路

[客座] 烏干達天空下 (捌) – 9/16 上學之路

  • by
CIMG1060 (by YU-TA LEE)

“Neda, Nva Taiwan.”

今天算是所謂的正式上路,從今以後就要自己走路上課了。從家裡出發到學校的路程大概是一個小時,首先要從 Kyazanga 的村莊尾走到村莊頭,在從大路轉進小路,然後爬坡、下坡、走過長長的河谷地,再爬個坡就到了。其實一大早起床運動一下也蠻好的,空氣清新、風景優美,自己唱個幾首歌就差不多可以看到學校了。

不過最有趣的一段,應該就是從踏出家門的那一刻一直走到村莊頭吧,這是我第一次有超級巨星的感覺!走到哪都會有人盯著你,小孩子,尤其是那些還在牙牙學語、下半身還跑出來透風的小弟弟小妹妹,更是會向著你興奮的大叫大跳! 或是光著屁股追的你跑!

CIMG1012 (by YU-TA LEE)

半裸入鏡,三點不露!

每天的例行公事是這麼開始的,當我關上鐵門、穿越過屋旁的草叢、進入接到的轉角雜貨店,那裡的小孩看到我就會下意識的反應!

“Mazungu~~~~~~”(音:媽~祖姑~~~~)

這個詞的意思是「白種人」,Leslie曾經問過我,如果被叫成白種人我會不開心嗎?我回答他,其實還好,畢竟客觀的來說,我的確是白!不過也可以看得出大部分烏干達人的觀念應該就是所謂的「非黑即白」。

轉角雜貨店小孩的叫聲就像戰場上發射出的第一顆砲彈一樣,整條街的大人小孩都注意到了,整條街也開始騷動了起來,小孩子原本在地上爬的、在媽媽懷裡被抱的、玩著自己推輪筐遊戲的、踢足球的,都看了過來。或者換個角度說,那個小孩就像載滿想要移民到新天地的船上,第一個看到自由女神而大叫 “America” 的那的人,接著,發現新大陸的雜貨店小孩會說:

“How are you?”

這是一個十分有趣的文化特點,烏干達人打招呼不是說 “Hi” 的,他們會說 “How are you?” 這個在各旅遊書籍裡都有提到,烏干達人是十分熱情的民族,同時也是十分害羞的民族,他們會很用很深入的問題跟你打招呼,但是握手時不會很用力,小朋友有時候說話不會盯著你看。同時我們這些外來客也被告誡,如果要向人打招呼,一定要用 “How are you”,而不是我們平常已經用習慣的 “Hi” 或者是 “Hello”,如果使用以上的辭句,烏干達人會認為你是自己為比較高尚,而且沒有時間跟他們打招呼寒暄,才選用如此短的辭句。當然這句話的標準回答還是相同的:

“I am fine, How are you!” 然後我會朝發聲源揮揮手。

從村莊尾走到村莊頭,大概會說上四十至五十次以上的 “Fine, How are you?”,理由不外乎是小朋友會不停的問,甚至我一度懷疑這是他們唯一會說得英文,不過看著小朋友一邊有節奏的叫著媽祖姑、一邊拍手或是開心的跳來跳去,我也會很開心的跟他們一直對答,揮揮手,好像採茶的農人互相的對唱一樣,心情好的時候,我也會學著他們跳來跳去。

CIMG0716 (by YU-TA LEE)

上學途中路旁的火雞。

有時候也會聽到比較不同的版本,例如:

阿媽祖姑,阿妹粒咖那!

小朋友會一直重複著這句話直到我已經離他們很遠很遠之後才會停止,第一句我懂,但是我第二句就一直聽不太懂,後來問了 Peter 才知道,原來後面那個是美國人的意思!烏干達話美國人的寫法為 Amerika,但是至於為什麼後面有個「那」的音,我也不太清楚,可能是為了能把拍子拖長吧!我聽完 Pete r的解釋後莞爾一笑,不知道該說什麼,或許是美國的經濟文化影響力真的太深厚了吧,加上烏干達小朋友「非黑即白」的世界觀,只要是非我族類的人,大概十之八九來自美國。

大人就比較有趣了,尤其是兩個烏干達人間的打招呼方式。如果迎面相遇的兩人沒有要閒聊的話,打招呼的對話都是固定的,以下以一男一女的打招呼為例。

“Oli otya? Ssebo”(音:喔滴喔恰?ㄙㄟ 波) 你好嗎?先生
“Gyendi”(音:剪滴) 很好
“Oli otya? Nnyabo”(音:喔滴喔恰?泥ㄟ 波) 你好嗎?女士
“Gyendi”(音:剪滴) 很好
“Weebale”(音:威爸咧) 謝謝
“Kale”(音:咖咧) 不客氣
“Weebale”(音:威爸咧) 謝謝
“Kale”(音:咖咧) 不客氣

以上看起來是相當平常的對話,但是有趣的地方就是他們對話的時點,說出第一句的時間大概是差不多的,就是你看到那個人,那個人也看到你,然後你們的距離也夠近了,這時候就會說出第一句問候的話。

然而,重點就在於,兩方的腳步都不會停下來,繼續各走各的,有可能是婦女頭上頂著一大串香蕉,然後男人用他的腳踏車載著水,或者是繼續從事自己正在做的事,例如說一方正拿著鋤頭耕著田,另一邊則是個路過的外國人;隨著雙方的距離越拉越遠,對話也越來越小聲,可以說得上是,「背對背」地在打招呼。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台灣應該會相當的有趣,因為最後已經呈現自言自語的情況了。

CIMG0717 (by YU-TA LEE)

這是街上的小吃攤,賣的是炸樹薯,撒上鹽巴還蠻好吃的。

不若小孩的世界觀,大人當然知道我跟白種人的不同,但是我最常聽到的稱呼還是:

“Chinese~~~”

或許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在烏干達成人的世界觀裡,黃種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中國了,當然在我表示我並非國籍上的中國人時,他們也會從韓國、日本繼續猜下去,但是結論是沒有人知道台灣。

有趣的是,這一個英文字母同時也掀起了我國族認同的問題,畢竟身為舊教材的最後一屆,我所背的中國地名還是比台灣地名多上了不知好幾倍,在那個反攻大陸已成癡夢,蔣家故事已經可以當作課堂上笑話的時代,心中還是會有自己也是屬於中華文化一部份的想法,所以,或許十年前的我,聽到別人這樣稱呼,我並不覺得不妥;但是現在的我,聽到這樣的稱呼,心中就有所掙扎了,到底要不要糾正,還是自我解釋為文化上的 Chinese,每當遇到這種樣的稱呼,腦中又會開始轉了起來,但是不論我最後選擇哪一個方案,通常都已經是一段距離之後了。

當然,我也學了當地話用來表達自己國籍上的不同。在這裡也跟大家分享,如果大家有幾會到烏干達,也可以用以下的句子來回應。

“Neda, Nva Taiwan.” (音:ㄋㄟ達,恩法 台灣)

不,我來自台灣。

原文位址: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烏干達天空下(8)9/16 上學之路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