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過後,幼稚園小班到小一的學生都集合到了學校中央的草地上,大家集合的速度很快,也很有秩序,因為接下來是大家最喜歡的部份,課外活動。
在老師一聲令下,小朋友們會從草地上站起來繞過作為圍籬的廢輪胎跑向校門口集合,然後在那邊等著老師慢慢的走到;通常帶小朋友們去作課外活動的老師就是 Peter;學校的活動器材其實不多,不過就幾個沒有氣的足球、幾條打結在一起的跳繩和幾個飛盤而已,我從辦公室裡把器材搬出來,在門口的小朋友就有幾個已經忍不住跑過來要跟我討去玩了。
等到 Peter 走到門口後小朋友便有秩序的走出校門,走向活動的草地。其實活動的地方就只是個在學校附近的一塊大草地而已,詳細的說,應該是個介於兩座丘陵間的低地,感覺像是許久之前曾有條小溪存在過,地上長滿了草,有些地方種植了些樹,有些地方栽種了經濟作物,然而絕大部份的面積還是被比腳踝高的草給覆蓋,隱藏於草地間的地雷是路過的放牧牛群還給大地的禮物。
我會說它是課外活動,是因為我覺得這不像是個體育課。
在我印象中的小學體育課是由暖身操起頭的,十個基本操過後會有上課的主題,可能是接力賽、跳高、跳遠、短跑、長跑或是各類的球類運動, 一個禮拜就只有那兩天可以穿上代表今天可以玩耍的制服,不過兩堂課大約一百分鐘的體育課,對小朋友而言總是那麼的不夠,在我小的時候我多希望每天都可以有體育課。
不過這就是所謂的「先入為主」,提到某種事情、事件後,接觸到外界資訊的我們總會下意識的在腦中搜尋相似的物件,以期可以依照過去的經驗尋求可以應對外界的方式,這其實是人類這種生物可以宰制這個地球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我們靠著經驗過活,並不是說其他的動物沒有,只是我們應用得相當徹底。
所以如果提到「小學體育課」,可能很多人都會跟我想到的一樣,就是小時候的那個歡樂時光,可是到了烏干達,他們的體育課,就跟我所叫出來的檔案有所不合,所以一開始我看到的時候也愣了一下。
其實在一般的生活中很多時候都會這樣,當人與人在溝通時,對方提及了某件事,我們會想到過去我們曾發生的類似事件,可以說是產生了「想法」,對於想法,有些人會急於分享,有些人會先選擇聆聽,這其實沒有一定的價值評價,只是個性的問題。重點在於,分享的人以及聆聽的人,心中的想法,究竟可以評價為哪種?是單純的經驗?特別的想法?既定的意見?還是偏執的成見?
不同的程度會影響到你對於新事物的接納心態。不同外界的資訊就像是雙手,在塑型你對某個事件的想法,通常想法一開始的態樣是黏土,會被資訊的雙手捏成評價。當下次遇到了相同的事件,我們會把過去的作品拿出來比較一番,頭幾次我們可能會弄出幾個作品,當我們一比較後發現這幾個作品都差不多,我們可能就會造出一個集大成的作品送進窯裡燒,隨著時間經過,黏土的作品變成了堅硬的陶瓷成品,這就是定見。以後的我們,遇到了相同的事件,都拿這個出來比,但是這時候已經定型的想法要改變就真的比較難了。
其實這個世界真的很大,我們如果看得很少,資訊都來自於相同的圈子,很容易就會形成既定的想法,時間一久,當我們重複的把經驗拿出來驗證,都得到了可以解決的結果後,想法就會漸漸的變堅固,經由時間的燒烤,從黏土變成了陶瓷,雖然這個僵化的速率也是因人而異,但是都會脫不了這個演變的公式。
我會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保持在一個接受度很廣的狀態,如此一來我可以接受到更多的資訊,可以對於同一件事情有很多評價的「作品」出現,儘量不要太早就把想法送進窯裡燒,更重要的,也不要把燒好的作品當成是唯一,不斷的推薦給別人。
扯遠了,其實下午的時光就真的只是給小朋友到處跑跑而已,沒有什麼規定,沒有一定的玩法。
Peter 會先把跳繩、飛盤發下去。不同於一般的玩法,小朋友們,尤其是小男生,比較喜歡把跳繩綁在一起成為一個大圈圈,幾個人在裡面當成自己是一台車子,拿著飛盤當成是方向盤,到處跑,到處按喇叭。
比較大一點的孩子就在草地上踢著足球,也是一樣沒有規則、沒有邊界,一整群十幾個人搶著一顆球,大家都在爭那踢到球的一瞬間,或是希望自己技術好到能夠一個人控球躲過其他所有人的抄截。有時候草地上會有成群的牛隻經過,但是兩群動物,人與牛,總是能相安無事。
小女生們就會一群人跳著跳繩,或是三五成群在草地上聊天,玩著自己的遊戲。
一切都好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