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腳尾米」紀錄片 – 對台灣電視新聞媒體的實驗

「腳尾米」紀錄片 – 對台灣電視新聞媒體的實驗

  • by

Update (06/22):
1. 「腳尾米」紀錄片的導演接受台灣電視新聞媒體訪問後的感想出爐,大家可以去看看
2. 在網路上找到了三立新聞台對紀錄片的回應,請點擊此至他網站觀看,長度約十分鐘。

這支紀錄片是由學生自行拍攝、製作,完整版近 50 分鐘,另有精簡版約 30 分鐘;
因為不滿台灣媒體亂象,懷疑台灣的新聞究竟有多少是真的新聞,這群學生製作幾則假新聞引誘電視新聞媒體來採訪,而這幾則假新聞也真的被電視新聞媒體採用,在電視新聞中播出。這支影片昨天(06/20)蘋果日報有報導,被騙的幾家電視新聞媒體也有回應,可惜我沒親眼看到,不知道新聞媒體是如何回應,但就我所查到的,新聞媒體除了解釋報導已經查證,批判學生不應以假新聞欺騙新聞媒體外,沒有太多自我檢討;推薦大家不妨看看原影片,自行判斷究竟被騙的新聞媒體自己有沒有錯,以假新聞實驗的手法有可議之處,但實驗結果也令人不得不深思台灣電視新聞媒體是出了什麼問題。

不知大家有沒有被採訪過的經驗?就我的經驗,那實在跟拍片沒什麼兩樣,受訪者的說詞可能是記者引導的,甚至是記者「教」的,就算講自己想講的,也可能被剪輯得不成人形,斷章取義;為了新聞畫面,被要求配合做一些動作也很常見,我可以理解電視新聞必須有畫面,也明白為了新聞的緊湊,由記者「整理」受訪者的受訪內容是無可厚非,但提問時的引導暗示、事後刻意的剪輯誤導就已經超越報導事實的範圍了吧!這不是報導新聞,是製造新聞!

我問過念新聞系的朋友,為什麼電視新聞都是報導這些東西呢?答案是「因為大家愛看啊!」、「因為這樣才有收視率呀!」,或許真的很多人喜歡看這些新聞,但我懷疑會否是根本沒有選擇!每個新聞台播報內容大同小異,看到某台號稱的獨家不出幾小時馬上會攻佔其他台的畫面,我不知道這樣的收視率調查還有沒有意義。
我向朋友提出我的懷疑,答案是「不會啊,如果想多看財經新聞可以看非凡新聞台,如果想多看體育新聞就看體育台就好了,還有很多選擇,怎麼會沒有選擇?」的確,不過社會新聞呢?政治新聞呢?國際新聞呢?如果占了有限的電視頻道卻不能提供大眾想看的內容,我不知道他們占住頻道的理由在哪?的確有少數新聞台內容有不同的偏向,但幾個主要的新聞電視台(我指的是 50~55 台)內容就真是大同小異,播報方式也沒什麼不同,如果大眾不喜歡這樣的內容或播報方式要怎麼表現?不看是一個方法,轉向別的管道(如:網路)獲取新聞也是一個方法,但我實在不能接受拿珍貴的電視頻道這樣亂搞,何況要大眾改變使用電視獲取新聞的習慣不容易,還是應該透過不同電視台間的差異化,讓大眾來選擇,表現大眾究竟想要什麼才對。
幾次與朋友討論這方面的問題最後都不了了之,台灣的電視新聞媒體依舊,似乎還有更向下沉淪的趨勢,我不知道這是新聞界整個體制、環境已經根深蒂固改變不了,或是純粹因襲不願嘗試改變。

不過大眾真的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嗎?我自己也不敢保證。舉個例,台灣新聞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缺乏國際觀,我猜想是國際新聞沒人想看,所以電視新聞媒體也樂得不用花錢去採訪、買影片,台灣大眾對於國際新聞確實比較冷淡,那新聞媒體不報導就不能苛責,那大眾對於台灣的媒體亂象也該負責任?該負多少責任?該怎麼負起這個責任?話說回來,一個事件算不算是新聞也必須先定義,大眾想知道才叫新聞,或者新聞編輯認為大眾該知道的才叫新聞呢?我不認為把這個問題丟給大眾就可以解決,大眾根本不存在,大眾太分散了,真的有辦法集合到足以影響新聞編輯的力量嗎?還是比較期待新聞從業人員自我檢討後改善,新聞媒體掌握這麼大的權力(號稱國家第四權耶!),要求他們專業一點也不過分,記者如果不了解他們掌有的權力有多大,沒有自我檢討的能力,我懷疑就算大眾喊破喉嚨,他們又會否做出改變。

這部影片提出的結論很空泛,沒有改善現狀的具體作法,但至少說明一件事,台灣電視新聞媒體有改進的空間,請電視新聞媒體不要再拿收視率當藉口,不要再把問題全怪到大眾身上,新聞從業人員趕緊找回當初選擇新聞工作的理想,雖然你們沒有獨立性的制度保障,呵,影片中有新聞系畢業生建議以後記者身份取得也要通過國家考試,如果真的這麼做或許也可以考慮給記者的獨立性制度保障吶!

題外話,剛看完這部影片我第一個想到是港片「四大天王」,吳彥祖與三位港星組成假樂團 – Alive,透過偷拍宣傳過程,揭開香港流行樂壇的另一面,十分有趣的電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