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首頁 » 電影

電影

[客座] 烏干達天空下 (零) – 行前觀影「最後的蘇格蘭王」&「烏干達天空下」

  • by

前言 by sexpistols

從本週開始,本站將與友站「おれはおもしろい!」合作連載一系列名為「烏干達天空下」的文章;內容是友站作者 – 阿綸,到烏干達擔任兩個月義工的生活點滴,目前已經連載三回了,個人讀了之後覺得很有意思,便詢問阿綸能否讓本站也加入連載,阿綸爽快地答應,因此本站將從阿綸出發前的「最後的蘇格蘭王 & 烏干達天空下」這篇文章開始連載。原則上,內文與圖片都與友站上的相同,但我會稍微依我的習慣重新排版。

跟阿綸從高中認識到現在,大學同樣是主修法律,他卻沒有陷入國考無間道,而是在大學畢業後,儘速解決兵役問題,先到澳洲打工遊學七個月,再用存到的錢跑到非洲當義工,十足的行動派。可以說當許多人開始高喊 Change 的時候,阿綸已經在路上了。
雖說現在是網路無國界,用 Google Maps 可以看遍地球表面;但實際用雙腳踏上不同大陸、在其間生活,那認識絕對是深刻的多吧!希望阿綸這一系列的文章可以為大家揭開一些非洲的神祕面紗,認識一點這被西方稱為黑暗大陸的土地,我引用阿綸的話好了,「讓大家知道非洲並不是一個恐怖的地方比較要緊!」
比較的對象是我問他要不要出書,呵,希望大家享受這一系列文章囉!

順便幫他廣告一下,下週四(12/11),晚上六點三十分,台北大學民生校區九樓,阿綸的講古會,可以聽他現身說法喔!

最後的蘇格蘭王 & 烏干達天空下 by 阿綸

我必須要誠實的說,在這倒數 16 天就要出發的日子裡,我覺得我還沒有真正的準備好。

最近有一本書叫做「邊境漂流—我們在泰緬邊境 2000 天」,是一位台灣義工到泰國及緬甸邊境的難民營去服務的故事,裡面最讓我感到印像深刻的一段話是說,很多義工的出發點是很好的,為了要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而跑到偏遠的地方去,然而卻因為對於當地情況的不了解而把自己的熱情一股腦的想要加在當地人的身上,反而得到了相反的效果,甚至是拖累了那些長期服務的義工,因為他們必須要付出額外的心力去照顧那些有如觀光客般的義工(這當然不是原文,只是我憑印象記下來的話。)

Read More »[客座] 烏干達天空下 (零) – 行前觀影「最後的蘇格蘭王」&「烏干達天空下」

東尼瀧谷 (Tony Takitani) 導演:市川準

Tony Takitani (by YU-TA LEE)

拖了許久,終於把這部期待頗深的電影看完了。
會注意這部電影的兩個主因,一是市川準,二是村上春樹,市川準曾經將吉本芭娜娜的「鶇 (Tugumi)」改編成電影,頗獲好評;這次改編村上春樹的《東尼瀧谷》想必壓力很大吧?!村上的作品有著不能改編為電影的魔咒(這不是村上的錯,是上一位改編導演的失敗呀!)但在我看來,市川準這次的嘗試是成功的,《東尼瀧谷》抓到了屬於它的節奏,傳達了充沛的情感,我喜歡市川一些細節上的處理,整部片是一氣呵成,光是這點就讓我佩服,原本只打算先看看開頭的我,卻忍不住整個栽進去,不小心就把《東尼瀧谷》看完了;本片有入選本屆金馬影展,沒看到的朋友也沒關係,台灣也快上映了,蠻值得一看的電影,如果您曾經在《Lost In Translation》得到感動,我想在《東尼瀧谷》中,您也會得到一些共鳴吧!?
Read More »東尼瀧谷 (Tony Takitani) 導演:市川準

台北二一

  • by
Taipei21

呵,因為 izzy 轉錄文章「回憶ing」讓 Avant Courier 有了點溫情的元素,其實這樣也不錯呢!
很湊巧的,「回憶ing」中那種對於「一個記憶的場景」(對 Dream Theater 致敬一下)的情緒也與我喜愛看國片的原因有些異曲同工。
Read More »台北二一

Velvet Goldmine(中譯:絲絨金礦)

  • by
Velvet Goldmine (by YU-TA LEE)

這是一部關於七十年代華麗搖滾 (Glam Rock) 的電影,看到電影海報上男星的濃妝豔抹大概會讓人聯想到日本的視覺系藝人吧?
華麗搖滾與視覺系是不同的,在歷史淵源上可以搭上關係,不過在音樂風格、舞台呈現以及濃妝艷抹的方式上都有相當程度的差異;有興趣的話,不妨找看看 T. Rex、David Bowie 的音樂與 X Japan、Seikima(聖飢魔)的音樂來聽聽,應該可以發現其中的不同。
Read More »Velvet Goldmine(中譯:絲絨金礦)

All About Lily Chou-Chou(青春電幻物語)與 Lily Chou-Chou

All About Lily Chou-Chou首先必須感謝 beagle2001 網友的推薦,我才有機會接觸這部電影與 Lily Chou-Chou。
很恰巧的,在知道這部片的前一天,才看了同一個導演 – 岩井俊二的《Hana & Alice》。
連著兩天看畫面這麼美的電影,搞的那段時間經常用會兒電腦就望向一旁落地窗外做白日夢,台北午后熾陽,陽台曬著幾件 T-shirt 隨風飄動,霎時,好像時空錯置。
我想,這就是我喜歡看電影的主因呢!

儘管兩部片的畫面處理都美極了,但敘述的故事卻完全不同;《Hana & Alice》是個可愛、青澀的年輕歲月記事,但《All About Lily Chou-Chou》則是個令人感到心碎、刺痛的青春物語,也許是因為 Lily Chou-Chou 與德布西的音樂穿插,使這個黑暗的故事不至於讓我窒息,音樂像是「希望」降下的蜘蛛絲,唯一一絲通往光明的路,唯一獲得救贖的機會。

Read More »All About Lily Chou-Chou(青春電幻物語)與 Lily Chou-Chou

Crash(中譯:衝擊效應)

  • by

Crash台灣翻成衝擊效應的《Crash》(港譯是心靈車禍?真有趣,港譯或許有點雙關的味道)讓人想起另一部片《Magnolia》(中譯:心靈角落),故事皆由一群本無相關的小人物串成,隨著故事發展,各個人物間的關係也連接起來,由命運構成一幅奇妙的圖畫,倒映著我們的現實人生。

兩部片相較起來我還是比較喜歡《Magnolia》的色調,尤其是其中的青蛙雨(又另外讓我想起我喜愛的漫畫:JoJo 奇妙冒險)、清理槍卻意外射殺跳樓的人,有點驚悚的意味,對命運又有另一番的諷刺,而《Crash》則在許多部分處理的太過刻意、匠氣,固然現實經常是正反相隨、充滿矛盾的,但屢次刻意安排這樣劇情(這在《Crash》中出現了幾次)就減弱了那力道;當然這兩部片除了相似點仍有各自的關照點,不過既然提到了《Magnolia》就忍不住想比較一下。

《Crash》除了處理命運的精巧安排、諷刺現實的矛盾,另一大主題就是對於種族主義的批判。片中各個小人物有著不同膚色、種族,美國白人、中南美洲的拉丁裔、非裔美國黑人、亞裔黃種人、西亞阿拉伯人等,各個人物接觸發生不同的摩擦,更搭上 911 後美國人對於阿拉伯世界的敵意,而不意外的,結局就是各人物覺醒,打開自己的心去接受,當然基於對比,同樣安排本來對於種族區別較不介意的人物遇到一些事件,而意外違背其原本的善意;故事並不算是 happy ending,但依然給觀眾一些希望,小小的神蹟之類的(其實也是命運的安排)。

Read More »Crash(中譯:衝擊效應)